第4章秦佾心中真实的想法
周遭四邻那些躲在门缝后面的人们,被今天的一波三折惊得瞠目结舌。
目送着来俊臣的轿子离开,秦忠连忙走到秦佾的身旁将他搀扶起来。
“小公爷,您这又是何苦呢?”
来俊臣之恰到好处的出现在崇仁坊,并不是什么机缘巧合。
正是秦佾在听说了武崇烈前来兴师问罪,第一时间便派秦忠从后门出去,骑马赶去了匦使院。
来俊臣正愁着该如何构陷武氏诸王,一听说武崇烈带着兵私出军营,立刻便跟着秦忠赶了过来。
“武氏诸王嚣张跋扈,”秦佾在秦忠的搀扶下从地上爬了起来,拍了拍衣襟上的灰土。
“非来俊臣无人能让他们忌惮。”
听到秦佾的话,秦忠陷入了沉默之中。
他也知道新安郡王武崇烈是他们历城县公府惹不起的人。
秦佾能够在转瞬之间便想出请来俊臣震慑他们,也的确是无奈之举。
许久,秦忠摇了摇头说道:“可您也不能拜他为师啊!您是不知道他的名声.”
秦佾看着眼前这个忠心耿耿的老管家欲言又止,无奈的苦笑了一下。
他何尝不知道来俊臣声名狼藉?
秦佾这样做自然不是要与来俊臣同流合污。
他记得前世看过一部由周星驰出演,名叫《九品芝麻官》的电影。
那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:要做忠臣,那你就要比奸臣还要奸。
感受了这个时代的恶意之后,秦佾再也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有什么优越感了。
毕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,再有智慧的人,遇到强权的时候依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。
作为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东大人民,在秦佾的心中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忠、奸之分。
更何况,斑斑青史中所谓的忠臣,他们忠诚的对象是皇帝、是朝代,而不是真正的国家。
在梁启超先生的《少年中国说》中,有这样一段话让秦佾深以为然。
朝也者,一家之私产也。国也者,人民之公产也。
国不是一个名字,不是一个统治者,而是万里锦绣河山与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。
自所谓的盛世大唐之后,五代十国、宋元明清,哪朝哪代不是华夏子民的血泪史?
元朝灭宋,一亿人民仅剩余了不到千万。
满清入关,在华夏大地上处处举起屠刀。
更何况到了鸦片战争之后,曾经这个伟大的华夏民族备受屈辱。
东边那个窄溜溜的蕞尔小国,竟然也敢生出三个月征服东方大国的野心。
然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?
不就是这世上有太多像武曌、武三思、来俊臣这样的利欲熏心之人。
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,醉心于争权夺利,党同伐异。
忠什么君,爱什么国?
不过是为了压榨那些黎民百姓,给自己立起来的一个牌坊而已。
至于秦佾真正想要攀附来俊臣的原因,却是因为他所掌控的衙门。
也是秦佾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,一个让他十分意难平的地方,匦使院。
提起匦使院,很多非历史专业的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衙门。
但要说起大名鼎鼎的登闻鼓,恐怕就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了。
到现在为止,所有古装影视剧中与刑案有关的情节,都少不了‘击鼓鸣冤’这个桥段。
而击鼓鸣冤所击的鼓,便是登闻鼓。
而登闻鼓最早出现的地方,便是在匦使院的门外。
武曌当年建了匦使院之后,在这个衙门设立了招谏、延恩、伸冤、通玄四司。
武曌还命人分别做了四个匦(木盒子),分别漆上青、赤、白、皂四种颜色摆在匦使院的门外,并在一旁架起登闻鼓。
而这四个木匦的用处,便是接受百姓的投书。
青匦由招谏司负责,接受百姓对于朝廷政策的议论、官员品性的评价。
由此可以让官员以及他们制定的政策无法蒙蔽皇帝。
赤匦由延恩司负责,接受百姓自荐的投书,可以让朝廷野无遗贤,搜罗更多的能人异士。
白匦由伸冤司负责,若是百姓遇到刑狱不公,被官员贪赃枉法,便可以投书至此。
皂匦由通玄司负责,里面的投书多是民间的奇闻异事、或是与军国情报有关。
若是百姓发现敌国入侵或者有人造反,也可将投书放进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