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皇家的好圣孙

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545节(2 / 2)

待再睁开眼睛,天已经亮了……

这时候已经下起来朦朦胧胧的小雨,冷风呼啸。

因为下雨的原因,驾驶速度被迫放慢了一些。

待至晌午这小雨便变成了雨夹雪……速度又慢了几分。

到了下午,雨夹雪就变成了雪,不是鹅绒绒的雪,倒像是塑料颗粒一般,松松散散,捏也捏不到一块,雪不大,倒这种雪反倒是比鹅绒雪来的更滑一些,于是车速再降。

紧赶慢赶,擦着天黑终于赶到了咸阳。

这个时候雪已经大了起来,地上的积雪已经有两指厚,马车行进起来已经比较困难了,不过好在已经入了咸阳,没耽误在半道上,倒也并不妨碍。

天黑透彻的时候,赵泗这才赶到了东宫。

一路风寒,洗了个热水澡,吃了顿饭,抱着虞姬躺进了温暖的被窝。

娃被始皇帝带走了,虞姬涨得厉害,赵泗责无旁贷,又忙活了许久。

初为人母,虞姬怎么可能不想,又缠着赵泗问了许多,赵泗只说开春小稚奴就回来,哄了好一会,沉沉睡去。

翌日起了个大早,召开早朝,赵泗赶上出场。

因为大朝会释奴之事,群臣颇有非议,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成命,还有人想要禀报始皇帝呢,只不过这一来一回刚好下雪了,因此也只能作罢。

父亲扶苏的脸色并不是很好,看得出来,这几天被骚扰短信折腾的不轻。

今天赵泗赶回来了,眼见正主来了,又有人想要开口劝说赵泗收回成命。

“天子无妄言,大朝会之时,文武百官皆再,孤一再询问可有非议,诸卿共肯,方才定下此事,诸卿扭扭捏捏,出尔反尔,焉有为臣之道?此事孤意已决,接下来倘若谁再打算劝孤收回成命,便不要再说了。”赵泗严厉地拒绝了骚扰尔后看向李斯。

“律令李相可捋清楚了?”赵泗开口。

李斯笑了一下躬身行礼尔后胸有成竹的开口:“皆已通顺,只待殿下检阅用印,发诏以后即可晓谕天下。”

“善!诸卿无事早朝便罢了,李相留步。”赵泗为了避免骚扰,果断结束早朝,准备当机立断把这件事定死。

九卿为之面面相觑,终究是无可奈何的离去。

都说到用印了,可以肯定的是始皇帝绝对是知情人了。

那就没辙了……

第二百一十章 变法自赵泗而始!

事实上,所有的骚扰和不满不过是对权利小小的试探罢了。

哪怕是始皇帝,实际上也不能幸免。

始皇帝在位和赵泗监国的区别无非在于骚扰信息的多少罢了。

送走三公九卿,只留下李斯,径自自怀中取出修改好的律法条文。

这一次律法修改的不多,主要是针对一些犯罪以后被贬为奴隶的条例。

说实话,没啥难度,无非就是把贬为奴隶换成流放边疆,不管是奴隶也好流放也罢,实际上都是在为大秦做贡献,让罪犯发挥余热,区别也仅仅是形式不同罢了。

“善!”赵泗点了点头。

“看样子李相果然早有准备,那这么说来,变法李相亦是胸有成竹?”赵泗笑眯眯的开口问道。

“殿下言过了,释奴令所需要修改的律法条文仅限于罪责惩罚更换,拢共也没有几条,若要依着殿下的意思变法,秦律十八种,恐怕每一条律令都需要重新修订更改,做起来恐怕比重新编撰一部秦律都难。”李斯面带难色的摇了摇头。

“那就重新编撰一本嘛,倒不必拘泥于过去,依孤看来,现在的秦律多少都有些过时,昔日商君制定的秦律是为了使大秦东出,尔后六代,皆有修订补充,倒是完善了不少,不过说到底也是在商君的框架之内缝缝补补,所服务的也不过是从东出变成了一统,而至于如今,一统已经达成,大秦无需东出,而要千秋万世一系,目的都彻头彻尾的变了,重新编撰秦律也是应有之理。”赵泗开口说道。

“殿下还真是……”李斯不止一次听闻赵泗批评商君法已经过时,也不止一次听到赵泗诱惑自己抛弃商君的影响重走一条新路。

但是哪怕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,李斯依旧会不可避免的心动。

“殿下先前去了汤泉,陛下那边的意思是?”李斯开口问道。

以李斯稳如老狗瞻前顾后的性格,自然还是要试探一下始皇帝的意思。

始皇帝许赵泗监国,许多人都认为始皇帝对赵泗的宠爱达到了极致,但是李斯却不可避免的会多想一些。

这会不会是考核呢?会不会是试探呢?始皇帝又是不是真正的满意赵泗呢?最关键的是,赵泗有没有通过考验?会不会支持自己变法?

说到底,赵泗只是太孙,现在也只是监国……

莫看赵泗现在干的风生水起,可是只要始皇帝想,随时都可以收回这份权势,李斯自然要试探一下始皇帝的态度。

“诺……”赵泗将自己写好的释奴诏书递给李斯。

李斯接过诏书……

“殿下的字还是如此……嗯……现在倒也隐隐有自成一派之风。”第一眼看过去还是赵泗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。

说来也怪,随着赵泗的地位越来越高,李斯这位书法大师看着赵泗的字也越来越顺眼了。

虽然从外形上来看还是那样,但是在李斯看来意境却已经不同。

嗯……大概如此……

“是吧,小篆和隶书都不适合孤,孤倒是习惯了这种写法,觉得别有一番美感,想不到李相也看出来了,依照李相看来,孤这字迹,可能开宗立派?”赵泗笑眯眯的开口问道。

“嗯……殿下倘若再写一份,可能写出来一模一样的字?”或许是心中仅存的对书法的尊重,李斯拐弯抹角的问出来了这句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