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帝业

第111章 大婚(下一)(2 / 2)

傍晚时,正房堂屋摆开了年夜饭。

只见八仙桌上:鎏金暖锅腾着热气,东坡肉红亮如琥珀,四喜丸子圆润饱满,清蒸鲈鱼翘着尾鳍,另有各色吉祥菜式。

除姜念、薛宝钗入席,贺赟、孟氏也入席了。

到了午夜子时,新旧年交替时分,姜念领着薛宝钗、香菱、莺儿,到宅门外看放爆竹。

董良、董丰父子点着爆竹,爆竹声如雷震耳,碎红纸屑纷飞似蝶。

街坊四邻的爆竹声也此起彼伏。

姜念、薛宝钗、香菱、莺儿站在门檐下,两个大红灯笼映得人脸如霞。

香菱捂着耳朵又惊又喜,莺儿扯着宝钗袖子直跳。

姜念看着薛宝钗淡定的样子,暗想:“香菱、莺儿这些丫鬟兴奋成这样,宝钗却淡定,若换成前世的各种绚烂烟火,不知宝钗是否会兴奋?”

这时,薛宝钗看向了姜念,两人对视之际,薛宝钗嫣然一笑,说了句:“新岁安康。”

姜念点了点头:“新岁安康!”

爆竹放完,接下来就是“守岁”,很多人家会全家通宵不眠。

姜念却不如此,只命点着长明灯,由下人们轮值守岁。

正月初一的清晨,姜家宅门打开时,又燃放了爆竹,此乃“开门炮”,象征迎新纳吉。

开门炮的硝烟尚未散尽,姜家上下十五口人已齐聚正房堂屋。

包括了姜念、薛宝钗、香菱、莺儿、贺赟、孟氏、贺忠、蒙雄、封氏、琪儿、琴儿、董良一家四口。

姜念端坐正中,身边摆着两个茶盘,分别堆放着金锞子、银锞子,煞是耀眼。

金锞子有梅式、海棠式、“笔锭如意”“八宝联春”等样式。

银锞子白如新雪,俱是“吉祥如意”“连年有余”的吉庆样。

这些金银锞子加一起,值几百两银子。

姜念虽刻薄,却并不寡恩,也并不吝啬。今日给下人们散押岁钱,是在论功行赏,也是在收买人心,至于每人赏多少,他心里有本账记着。

姜念环视众人,含笑道:“一年到头,辛苦你们了。”

他旋即看向了贺赟、孟氏,微笑道:“虽说你二人在我心中似长辈一般,今日却要你们向我拜个年,要紧的是,使我能以押岁钱为由头,给你们这一年到头的忠心与辛劳行赏。”

贺赟与孟氏相视一笑,上前行礼:“给大爷拜年,愿新岁安康。”

姜念亲手搀起,先抓一把金锞子给了贺赟,又抓一把金锞子给了孟氏。两把金锞子加一起,价值近二百两银子了。

其他人相继上前拜年领押岁钱,只是比起贺赟夫妇都要少多了。

轮到香菱时,姜念特意抓了几个金锞子,又添一把银锞子。香菱忙用帕子托着,喜得杏眼弯弯。封氏在旁瞧着,不禁抿嘴一笑,暗忖:“大爷给这许多,可见真是喜爱我女儿,女儿日后多半要做大爷的妾室了……”

最后剩下薛宝钗、莺儿没领到押岁钱。

姜念看向了薛宝钗,不待他开口,薛宝钗便嫣然一笑道:“今儿好日子,大爷散财,我也厚着脸皮向大爷讨个彩头。”

说着,薛宝钗缓步到姜念跟前,盈盈下拜。

姜念满意于薛宝钗的这种态度,抓了一把金锞子给薛宝钗。

莺儿早急得扯衣角,见薛宝钗领完押岁钱,连忙跪下:“莺儿也给大爷磕头拜年啦!”

众人见她猴急模样都笑了起来。

……

……

正月初一至十五,京师各寺庙举办庙会,百姓们纷纷前往祈福、看杂耍、听戏、买各色小吃……

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,又是一番极热闹的景象。各家各户悬挂彩灯吃元宵,神京城内灯市口等地举办灯会,有猜灯谜、舞龙灯等活动。

而过了元宵,意味着姜念与元春的大婚日子真的近了。

两人定于二月十二大婚,显然是精心选择的吉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江南地区普遍以二月十二为朝节,即为百生日。闺中女郎剪彩绸或红纸系于枝,谓之“赏红”,寓意护佑木繁茂,盛行踏青、扑蝶、放风筝等活动。

北方部分地区,包括了神京城,因受道教影响,将朝节与道教“老君诞辰”合并,定于二月十五,形成“二月半朝”。

也有极少数地区以二月初二为朝节,比如洛阳。

……

……

眼看要进入正月下旬了,这日,贾母将王夫人叫进了荣庆堂的暖阁。

暖阁中仅有贾母、王夫人、鸳鸯,以及一个小丫鬟,这小丫鬟模样很标致,水蛇腰,削肩膀,眉眼有些像林黛玉。

贾母慢慢捻动着奇楠香念珠,对王夫人道:“眼瞅着元春即将大婚了,陪嫁的人手也该定下了,你有何想头?”

王夫人道:“此事凭老太太做主才好。”

贾母道:“我寻思着,陪嫁的人手这块儿,咱们也要做足体面,要紧的是丫鬟。当初林丫头她娘出阁,咱们府上陪了四个,连凤哥儿来时也陪了四个。此番元春出嫁,又是皇太后指婚,自然也该陪四个的。”

王夫人点头道:“老太太虑得周到。只是,元春跟前现只有抱琴一个,缺了三个。”

贾母笑道:“不知你可愿把你身边的金钏、玉钏给了元春?当初元春进宫前,金钏便是她身边的小丫鬟。因宫里规矩,只许带一个丫鬟进去,才只带了抱琴,金钏跟了你。玉钏是金钏的妹妹,姐姐陪去,妹妹也一同陪去。”

王夫人忙笑道:“老太太费心了,我岂有不愿的理儿?只是,纵算上金钏、玉钏,也还缺一个。”

贾母道:“还缺一个,我来补上。”

说着,她指了指身后那水蛇腰、削肩膀的小丫鬟,对王夫人道:“她是赖嬷嬷家买的,因她常跟赖嬷嬷进来,我见她生得伶俐标致,十分喜爱,赖嬷嬷便将她孝敬了我。我本打算将她给宝玉使唤的,然宝玉身边丫鬟多,不缺她一个,倒是给了元春陪嫁吧,别看她小,针线却是好的。”

王夫人仔细打量了一番那小丫鬟,忙道:“老太太挑的人自然是好的,宝玉确实不缺丫鬟使!”

她心中则想着:“这丫鬟生得还真标致,这样的岂能放到宝玉身边?怕是个妖精似的东西带坏了宝玉!”

那小丫鬟正用指尖绕着衣带出神,心里郁闷地感叹着:“若能跟着宝二爷就好了,唉!”

若是贾母、王夫人的这番对话被姜念听到,姜念必会心中一喜。

呵,“又副册十二钗”排在首位的晴雯,竟就这么来了!

且还有“又副册”里的金钏、玉钏!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