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刘先生,咱准备清丈田亩了。在全国范围进行,刘先生以为如何?”
武英殿内,朱元璋望着刘伯温出声询问。
这一次,朱元璋这里不仅仅只有刘伯温一个人。
除了刘伯温之外,还有刘伯温的长子刘琏。
也就是梅殷的另外一个岳父。
朱元璋同时接见他们父子两人。
“陛下,清丈田亩是一件好事儿,于国于民都是好事。
这是国之根本。
唯一觉得不好的,也只有那些官僚士绅等人了。
这些人手里面,有着很多隐匿的田产。
只怕,有很多人都会反对这事。
对于清丈田亩,刘伯温自然是支持的。
一方面是因为,刘伯温为官不贪,他家本身就没有多少地。
另外一方面,乃是因为刘伯温的追求不一样。
熟读史书,也知道清丈田亩,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。
甚至于,早在一开始的时候,清丈田亩这事,都是他给皇帝提的。
这个时候皇帝问起他,他自然不可能会说别的。
“不过,臣觉得清丈田亩这事,牵扯的人太多,涉及到的利益也同样太大,不能够操之过急。
不能够一下子,就将整个天下,都给纳入到清丈田亩的范围之中。
这样的话,很容易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荡。
闹出诸多的乱子。
而且,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去干这事。
臣觉得不能急,饭要一口一口的吃。
比如,可以先从一个行省开始。
如此,一来有足足的人手可供使用。
二来,也能够减少很多的阻力。
就算真的出乱子,也只出在一个行省,不会期待到其余行省。
三来,也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清丈,好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。
并培养出诸多,在清丈田亩上有着足够经验的人才……
在一地取得胜利之后,再逐渐的铺展开……”
听了刘伯温,所说出来的话后,朱元璋露出笑容,连连点头。
整个人都显得很是开怀。
还得是刘先生,考虑的就是深远!
想的就是多!
幸好咱将刘先生给喊过来了,没有贸然行动。
不然的话,这么贸然行事,肯定效果不好。
一个弄不好就会弄得一地鸡毛。
那就依照刘先生之所言,先从一个省开始清丈田亩。
我感觉的江西那边就挺好,就先从那里清丈吧!
那里人口众多,而且早在之前的时候,还没有受到什么乱局的影响。
隐匿的田产,必然会很多。
北面则不同。
北面的大田土地,早就饱受鞑子的蹂躏。
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焦土,人烟稀少。
不少地方,还得通过移民来补充人口。
土地隐匿的问题,倒是没有那么严重。
江南的这些地方,需要好好的抓上一抓才行!”
听到朱元璋如此说,刘伯温本能地就觉得事情有些不太好。
不是说朱元璋说的这些话不对。
相反朱元璋说的这些,都是实情。
而是因为朱元璋的态度,让他觉得有些不太好。
觉得让他,有些坑在等着自己。
尤其是想到这次皇帝召见自己也就算了,还专门把自己的儿子也给带上。
他心里面不可能不紧张。
生怕皇帝会点了自己家儿子,让自己家儿子前去做这事儿。
这事儿,可真不好办啊!
是极其难啃的硬骨头。
而且,还特别的得罪人,一个弄不好啊,就会有很大的闪失,
“那刘先生,觉得该派谁前去担当重任才好?
这等事情,非果敢坚毅之辈,只是难以做到。”
听到朱元璋所说的这话后,在刘伯温身边侍立的刘琏,神色不由的动了动。
想要开口说一些话。
只是这个时候,他爹和皇帝都在。
皇帝不开口,他这里也不好多说什么。
不敢贸然开口。
“陛下,臣觉得韩宜可,或许能够担当责任。
此人有能力,而且不畏权贵。”
让刘琏失望了,刘伯温开口便点了韩宜可的将。
朱元璋摇了摇头。
“韩宜可这家伙,倒是有些才能。
但是,还不足以担当此人大任。”
听到韩宜可被否决后,刘伯温当即将又开口推荐出了几个人。
朱元璋全都一一摇头进行了否决。
这让刘伯温心里面的感受,越来越不好。
只觉得他的那些担忧,只怕要成真。
接下来,朱元璋果然没有让他失望。
“刘先生,你说了这么多,怎么忘记了令郎?
咱觉得,令郎就很可以。
他为刘先生你的长子,自幼我得刘先生教诲。
人常说,门里出身,强人三分。
令郎跟在刘先生身边,自然而然便和其余人不一样。
这事,有令郎在去,我再放心不过。
更何况,咱们之间不还偏着亲戚吗?
清丈田亩,第一个省份最是难做的,但也最是重要的。
有一个好的开始,打好了样,接下来在别的地方才好好推行开展。
所以,这件事儿令郎做最合适。
咱看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!”
听到朱元璋说出这话,刘伯温的心咯噔一下,直接沉入到了谷底。
他最为担心的事,果然发生了!
“陛下,不行。
琏儿他不知变通,做事不行,难以担当大任。
这件事情复杂至极,不是他所能够承担得起的。
他有没有什么危险,倒还在其次,关键时不能因此而耽误了陛下您的大事儿!”
听到刘伯温如此说,朱元璋倒也没有什么意外。
他想了想,便不再询问刘伯温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刘琏。
望着刘琏道:“你是什么意思?愿不愿意担此重任,为我大明出份力气?”
听到朱元璋的询问,刘伯温有些紧张的望向刘琏,对他儿子狂使眼色。
刘琏看了看朱元璋,又看了看他爹。
犹豫了片刻后,咬牙直接下拜道:“小臣愿意领此任!!!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