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

第245章 燕京电视台(2 / 2)

和章守仁他们分开,来到靠前第五排的位置,前排背贴上写的是“中央台”,自己右手边紧挨着“燕京台”,不得不说,真是缘分呐。

中央电视台,最早叫“燕京电视台”,78年正式改名,也就是后世家喻户晓的央妈。

组织拍摄《红楼梦》电视剧的戴临风和王扶霖,就是中央台的副台长和导演。

而现在的“燕京电视台”,就是燕京的地方台,一开始叫“首都电视台”,79年改了名。

自己这是被前任和现任燕京台给围上了!

“请问你是小方老师吧?”

就在此时,过道里传来一个声音。

方言顺着声音一瞧,7个人,领头的是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,头发花白,面目和蔼。

“您是?”

“我是燕京电视台的台长,汪一为。”

老人毫不在意两人的年龄差距,一口一个“小方老师”,接着把同事们介绍给他认识。

“这位是我们台的副台长,龙新民。”

“……”

“这位是鲁晓威。”

看着这位蓄着胡子的中年人,方言不免意外,没想到他就是燕京电视制片厂的厂长。

这个电视制片厂,可是燕京,乃至全国的第一个专门制作电视剧的制片厂,也就是“电视剧艺术中心”的前身,出品过《渴望》、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、《燕京人在纽约》等电视剧。

八九十年代,可是电视剧制作里的一霸!

“方老师,久仰久仰,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和您见上一面,今天我总算是如愿了。”

鲁晓威紧紧地握住方言的手,用力摇晃。

“这也是我的荣幸,鲁厂长。”

方言客客气气地和他们说了一些场面话。

众人入座以后,鲁晓威语气诚恳道:“以后,还希望您能够多多支持我们厂的工作。”

方言装糊涂道:“这话何从谈起呢?”

鲁晓威得到汪小为的眼神暗示,直截了当地说,燕京电视制片厂刚刚成立,计划在3月份之前,推出第一部电视剧,打开局面。

汪小为接着说:“我们台对电视制片厂寄予了厚望,都希望开门红这一炮,能够打响。”

方言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,直到鲁晓威坦白,想从他的小说里挑一部,改编成电视剧。

“小方老师,有什么顾虑吗?”

看到他沉默不语,汪小为疑惑不解。

方言问:“时间上,你们来的及吗?”

“来的及,来的及。”

鲁晓威说他们的第一部戏,不追求长篇连续电视剧,只打算推出个三五集的短剧剧集。

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像《牧马人》、《山楂树之恋》这种需要外景的,肯定是拍不了。”

“对对,我们希望拍摄能集中在室内戏。”

“我猜,鲁厂长心里已经想好要改编我的哪部作品了,是吗?”方言意味深长道。

“不瞒您说,确实如此。”

鲁晓威说他们电视厂想拍《听风》。

方言眯了眯眼,“鲁厂长眼光独到。”

“方老师过奖了,归根结底,还是您小说写得好。”鲁晓威目光炙热,显然势在必得。

看着汪小为和鲁晓威唱双簧,方言看破不说破,跟他们聊改编的各种细节,包括稿费。

电视剧的剧本稿费标准,比电影要差上一截,毕竟,这年头的电视剧,一集的成本也许只有一两万,甚至,一部戏总成本只有几万。

《听风》的稿费,燕京电视台给了能给的最高价,450块,如果做编剧,还能多给点。

“方老师不打算亲自改编剧本?”

鲁晓威听到他的婉拒,大为意外。

“不好意思啊,汪台长,鲁厂长。”

方言摇头失笑,说自己已经答应给上影当《高山下的花环》的编剧,实在是分身乏术。

“理解,理解。”

汪一为道:“不管怎么说,小方老师这回,算是帮了我们电视制片厂一个大忙了。”

“哪里,哪里。”

方言摆了摆手。

之所以答应小说改编,除了自己需要钱来买画,也是跟燕京电视台、电视厂打好交道。

正当鲁晓威想要更进一步,跟方老师接着探讨演员的人选时,过道里突然来了一群人。

领头的,便是中央台的王枫和黄一鹤。

“汪台长,您老好呀?”

“好,都好,你也好吧?”

汪小为和王枫笑着问好,中央台和燕京台的两路人马,全都洋溢着热情,相互寒暄。

方言作为局外人,左看看,右看看。

前任燕京电视台,遇到现任燕京电视台。

掐起来,打起来,我要看血流成河!

(本章完)